Display mode (Doesn't show in master page preview)

2021 年 6 月 22 日

经济文摘

加密货币...各国央行在担忧什么?

คะแนนเฉลี่ย

        目前不可否让的是,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尤其是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已更为大众和投资者所知悉,既有正面新闻也有观察性新闻。

        从正面看,它反映了人们对加密货币作为一种分散投资的接受程度,可见于大型投资者或巨型公司在市场上收购或出售数字货币。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国家当局不支持加密货币的使用、交易和投资,如中国政府宣布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商(PSP)办理有关加密货币的业务,包括泰国银行此前警告称,使用参考泰铢或等同于泰铢的稳定币(Stablecoin)数字货币是违反1958年《货币法》第9条款的非法行为,该条款禁止任何人出售、使用或提取代替泰铢的任何物品或标记(除非获得部长授权)等。

        各国家官方对加密货币的态度的例子
        -    中国: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办理有关加密货币的业务,包括交易、结算和发行金融产品。
        -    印度:禁止人民/投资者办理有关加密货币的业务,如开采、持有、交易或代替当地货币。
        -    土耳其:禁止人民/投资者办理有关加密货币尤其是比特币的业务,无论是交易还是用于支付商品和服务费。
        -    泰国:警告人民/投资者,使用基于或等同于泰铢的稳定币(Stablecoin)数字货币是违法的。
        -    马来西亚:警告人民/投资者,使用或投资加密货币存在风险,不能合法用于结算。
        -    越南:警告人民/投资者避免拥有、交易和使用加密货币,由于该货币具高风险且不受法律保护。
        -    伊朗:禁止人民/投资者开采加密货币。伊朗禁止开采加密货币的原因或许不同于其他国家,该禁令旨在节省能源,因为加密货币的开采需要使用大量电力。

        上述许多国家当局不支持的态度反映出如下多种担忧:

        -    担心人民或投资者在无知情况下交易可能遭遇到风险。特别是,各国央行担心人们会为了期望获得回报而跟随着潮流投资于加密货币,即使它没有足够的经济价值来支持,就像庞氏骗局一样最终都是以亏损告终。目前市场上的加密货币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没有控制权和检查权,因此持有加密货币的投资者将不受保护并面临高的投资损失风险,如欺诈或黑客攻击风险,导致平台和账户里的货币消失,或无法从账户里取款,包括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损失等。

        对于上述议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反映出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因为不得不承认加密货币仍然是一种新的数字资产,投资者要在市场上生存,或许必须同时具备金融和数字科技的知识。另外,投资者还必须能够承受高风险,而具备这些资格的投资者可能并不多,因此官方对可能造成损害的风险感到担忧。

        -    担心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因为若该国的大多数人民选择接受加密货币的存在,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媒介,包括除了投资外代替当地货币进行金融交易,将导致各国中央银行无法使用现有机制监管和调查异常交易尤其是洗钱,同时也将降低对系统内的货币供应能力的控制,影响货币政策的效率。

        此外,在涉及加密货币的交易快速增长以及投资者仍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理解的情况下,当突发事件来临时,或许将面临资产泡沫崩溃般的突然抛售,这将影响其他资产类别的价格走势,危及金融市场和相关金融机构体系的稳定。

        以上问题对加密货币市场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挑战,同时如何找到方法来管理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各国当局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只要世界各国存在着不同的治理水平,且没有任何技术系统比支撑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的区块链更具特色或卖点,即与传统金融体系相比,其交易成本更低和速度更快,尤其是对于跨境交易的系统或网络,在数字世界里的加密货币使用和投资还将继续存在。

        今后可以期待的是各国中央银行将依靠区块链的优势进一步创新,加速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甚至传统金融机构也将加快创新发展,建造一个去中心化金融(DeFi)般的金融服务系统平台,并可能会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改变金融和投资服务的面貌。目前,许多国家官方正准备开发系统和技术,以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使用,且多个国家已在测试其在公共部门的使用。今后我们或可看到能够满足加密货币所能做的服务需求的创新,如只需按下移动电话的按钮就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国际汇款,以及随之而来续的其他新服务。最终,究竟是哪种方式将会更快地被消费者认可,仍待证明。


Scan QR Code


QR Code

注:

本研究报告系依据可靠的资料来源撰写而成,旨在向公众提供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其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时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本公司可不经预先通知随时更改本报告中的信息。使用者在使用本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时须谨慎判断并自行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本公司对于使用者或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所含信息而造成的损害概不负责。本报告所含信息不应被视为针对商业决策的任何意见或建议。

经济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