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lay mode (Doesn't show in master page preview)

2023 年 10 月 2 日

经济文摘

森林碳信用: 净零排放的终极解决方案

คะแนนเฉลี่ย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8届会议(COP28)的召开,碳信用再度成为各方尤其是企业界谈论的热门话题。什么是碳信用?为什么说森林碳信用是净零排放的终极解决方案?

        碳信用(carbon credit),又称碳汇,是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相当于对减排国家或企业的一种奖励。

        森林碳信用(forest carbon credit),又称为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再造林、森林管理以及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信用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碳信用比一般通过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项目所产生的碳信用更受欢迎,因为森林不仅能够直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是是人类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和有助于预防自然灾害的工具,从而为社区和社会带来共同福祉和利用。

        开泰研究中心认为,泰国森林碳信用开发具有农林业专业技术、知识、劳动力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多重优势。目前泰国林业和农业部门共有55个减少、吸收和储存温室气体的已登记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451,393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q) 的温室气体,并获得了122,185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认证碳信用,其中大部分是在2023年获得的碳信用额认证。开泰研究中心预计未来两年(2024-2025年)泰国的认证森林碳信用将达到约600,000- 700,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约为以往认证总量的5倍。
ci3436-1.jpg 
        然而,森林碳信用项目的开发受到以下因素和条件的限制:

        - 除了运营和维护成本外,开发商还必须承担项目实施前的评估成本、验证有效性的成本和向外部评估机构申请碳信用认证的成本,因此项目开发商必须考虑规模经济因素。
        - 森林火灾或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侵占森林用于农业耕种的人为破坏可能导致森林受到破坏或面积缩小,使开发商实际获得的碳信用额小于最初估计。
        - 轮伐周期至少必须10年的强制条件影响认证林区内木材的利用,项目开发商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
        - 登记项目地块的最小面积要求和合法土地使用权证要求是小型项目开发商的障碍,使小型开发商需要联合成为一定规模的团体或征得民间部门的支持才能开展项目。

       森林碳信用项目运营商需逐片申请认证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额,通常以3-5年为一个周期。

        森林碳信用是在树木成长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因此树木种植后需等待大约3-5年的生长期才能申请碳信用额认证。此外,在获得碳信用认证之前,还必须由经温室气体管理机构(公共组织)认证的外部机构进行评估和验证并产生评估费用。由于木材在轮伐周期届满前不能砍伐,仅靠出售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可能无法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项目开发商的财务状况。不过,项目开发商可获得其他效益,如为机构树立良好形象以及用于报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绩效。
ci3436-2.jpg
        未来森林碳信用的价格趋向上涨,但涨幅将在某个时间点受限。

        近几年森林碳信用交易的平均价格较高,约为每吨184泰铢,最高价格达到每吨2,000泰铢,具体项目的价格因项目状况和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而异。下一阶段,森林碳信用的价格仍趋向上涨。不过,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碳信用供应也随之增加,碳信用价格涨势将趋向放缓,但仍将保持在高位,原因是可用于开发碳信用项目的林地面积有限,申请碳信用认证必须执行轮伐周期,以及各国和企业制定并落实净零目标造成用于弥补碳信用缺口的碳信用额需求上升。

        总而言之,虽然为获得碳信用额而植树造林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产生成本以及杂项支出而影响项目决策,但预期泰国乃至全球森林碳信用项目的需求趋向上升,因为企业需要购买碳信用来补偿碳排放以实现净零排放。在企业难以单独完成所有减排工作的情况下,森林作为天然的解决方案将在减少和缩小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开泰研究中心认为,有意开发森林碳信用项目的经营商需权衡将土地或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所带来的持续现金流的机会成本,以及运营碳信用项目可能获得的现金流和其他非货币收益。如果研究结论是森林碳信用项目值得投资并能满足业务需求,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快行动,因为树木种植后需经过3-5年的等待期才能申请碳信用额认证。

Scan QR Code


QR Code

注:

本研究报告系依据可靠的资料来源撰写而成,旨在向公众提供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其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时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本公司可不经预先通知随时更改本报告中的信息。使用者在使用本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时须谨慎判断并自行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本公司对于使用者或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所含信息而造成的损害概不负责。本报告所含信息不应被视为针对商业决策的任何意见或建议。

经济文摘

ESG